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,方便日后持续接收相关内容,同时也便于您分享与讨论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~
文 | 苗志恒
编辑 | t
历史已经告诉我们,弱国无外交,落后就要挨打。因此,强国往往是小国的附庸。与西方国家通过殖民压迫小国的模式不同,中国在东方建立的是朝贡与和亲的文化附庸体系,这种体系相对和平且具有文化性。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,中国通常对外来政权采取安抚和羁縻的政策,像汉唐时期的和亲外交就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例子。
展开剩余79%其中比较著名的例子包括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。吐蕃和匈奴曾与汉族有过血海深仇。汉武帝虽然平定了匈奴,但吐蕃则在唐朝时期威胁了大唐长达百年之久,最终才自然衰落。那么,吐蕃与大唐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恩怨呢?吐蕃政权的强大又来源于何处?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?
唐朝衰落后的外交变局
安史之乱后,大唐国力逐渐衰弱,皇帝已不再是“天可汗”。不仅国内军阀割据,外部的民族势力也夹击着朝廷。为了压制国内外的敌对势力,大唐甚至不得不向曾经的小国求和结盟。
北方的回鹘是当时的强大政权,回鹘势力几乎覆盖了整个匈奴曾经的地盘。除了强大的军事实力,回鹘首领与唐朝皇帝之间还有着深厚的私人恩怨。德宗曾在太子时期向回鹘求援平叛,回鹘首领曾让德宗跳舞才肯借兵,从此结下了深仇。
虽然唐朝在德宗时期还有一定的实力,但面对回鹘和其他敌对势力,唐朝的财政压力也在加大。因此,唐朝决定联合南方政权来共同抗击回鹘。经过一场大战,南方政权请求和平,双方约定在平凉会盟。
尽管唐朝皇帝同意结盟,还送还了盐州和夏州两块土地,但南方政权依然心怀不安。因为安史之乱后,南方政权多次攻占长安,劫掠烧杀,造成了深重的仇恨。因此,唐朝的将领和大臣并不愿意在胜利的基础上与南方求和。
南方政权的宰相主持了这次会盟,而这场会盟其实是一次阴谋。他们请求唐朝派出作战英勇的将军浑瑊作为使节,然而在会盟时设下埋伏,企图在场上谋害浑瑊并嫁祸给李晟将军,图谋反攻大唐。
在平凉这个偏远的小地方,五百名大唐军队战死,超过一千名士兵被俘。但浑瑊将军凭借英勇逃脱,打破了南方政权的阴谋。此后,大唐朝廷重新聚焦国内外的敌对势力,回鹘变成了团结的对象,而南方政权则遭到了长达百年的打压,最终衰落。
吐蕃的崛起与衰落
这次阴谋背后的南方政权,正是唐朝时期与大唐亲密的邻国——吐蕃。吐蕃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境内崛起的强大高原政权,它的背后有着松赞干布这一英雄人物的影响。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奠基者,堪称高原帝国的缔造者。在松赞干布之前,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由原始部落和小城邦组成,但松赞干布统一了这些分散的部落,并创立了全新的政治体制,让吐蕃从半原始社会迈向了封建社会。
松赞干布的改革,特别是推动人口流动、加强民族融合,统一藏区语言,促进了文化认同。他可以说是吐蕃人民的凝聚力,他的名字与吐蕃几乎等同。
公元633年,松赞干布成功统一了吐蕃各部,建立了吐蕃王朝。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,吐蕃的生产力得到了大幅提升,常年保持着十万以上的军队,是当时强大的地方政权。即便是大唐的唐太宗,也只能采取安抚的政策,不能轻易挑起冲突。
文成公主入藏,便是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开始。这种友好关系维持了两百多年,直到大唐衰弱时,吐蕃才显现出其侵略性。尽管松赞干布是一个强势人物,他依然没有轻举妄动与大唐发生冲突。
唐朝与吐蕃的交锋
在安史之乱之后,吐蕃趁机扩张,不断占领唐朝的领土,并且多次袭击唐朝西部边疆。唐军在李晟和浑瑊的带领下多次击败吐蕃,迫使吐蕃作出假意的和约,图谋消耗唐朝的实力。
经过平凉会盟的阴谋后,吐蕃的声望迅速跌落,大唐开始联合回鹘、南诏等国联合打压吐蕃,长达三十年未与其进行任何交往。吐蕃最终因为贪欲过度而陷入了长久的衰弱,得到了应有的报应。
结语
正如历史所示,过度的贪婪往往会摧毁一个国家。吐蕃的历史教训,或许能为今日的国家警示,避免重蹈覆辙。希望日韩能够好自为之,避免重复吐蕃的历史错误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传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