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55年12月,安禄山在范阳(今北京)举兵反唐,率领约15万大军南下。仅仅一个月,他就攻下了洛阳。范阳到洛阳有七百多公里,叛军一路几乎毫无阻碍,势如破竹。洛阳是唐朝的东都,安禄山的目标十分明确——直取两京。
随后,叛军在灵宝大败唐将哥舒翰,又攻破潼关。潼关失守后,长安再无屏障,唐玄宗被迫仓皇逃往剑南(今四川),长安很快陷落。唐朝两京同时失守,皇帝出逃,士气跌落谷底,这是唐朝立国一百多年后首次都城失陷。
这场动乱,史称“安史之乱”,整整持续了八年。其间,叛军换了四任首领(安禄山、安庆绪、史思明、史朝义),唐朝也经历了三位皇帝(唐玄宗、唐肃宗、唐代宗),才最终平定。
展开剩余80%奇怪的是,安禄山被杀仅一年后,叛乱仍未平息。原因在于,这支叛军像“打不死的小强”。首领死了,马上有人顶上;高级将领阵亡,中层补位;前线士卒伤亡惨重,预备兵源继续补充。安史叛军完全是一种拼命的姿态,不打到最后一人,战争就不会结束。
安禄山攻下洛阳后称帝,不到一年便被其子安庆绪所杀。但即便如此,叛军仍旧继续与唐军鏖战。唐军收复长安时,曾发生惨烈的香积寺之战。15万唐军对抗11万叛军,双方几乎没有战术可言,只能硬碰硬拼杀。20多万军队展开血战,前线士兵死光了,就由预备队顶上,直到打成两败俱伤。最终唐军凭借人数优势险胜,但代价惨烈:叛军阵亡、被俘共8万人,唐军也损失7万。平均每小时有两万人丧命,这种伤亡比在冷兵器时代极为罕见,显示了双方惊人的战斗力和组织力。
759年,史思明杀死安庆绪,自立为首领。三年后,他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。叛军经过内斗,实力大减,但唐军依然无法迅速消灭他们。直到763年,史朝义的四位大将田承嗣、李怀仙、李宝臣、薛嵩投降唐朝,并出卖了他,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,叛乱才告终结。这时,距离安禄山起兵已经过去八年。
安史叛军的强大并非偶然。他们本就是唐朝边防正规军,战斗力与唐军相当甚至略强。叛乱能维持这么久,主要依靠三方面:兵源、后勤和民心。
首先是兵员。叛军的兵力主要来自河北,当地有大量流民和胡人。胡人多为职业战士,吃住有保障,还有报酬,自然愿意参军。河北的汉人农民因失地无以为生,也只能靠从军维持生计。这样,叛军源源不断地获得补充。
其次是后勤。叛军占据河北三镇和两京后,可以收取赋税、抢掠物资,保障军队供应。
最后是民心。参军的士兵能养家糊口,叛乱声势浩大,参与者也很难抽身退出,只能一路打下去。
唐朝方面的问题则更严重。唐玄宗亲手葬送了多位名将:潼关本是天险,高仙芝和封常清死守,叛军无法攻破,结果玄宗听信宦官谗言杀了二人。之后又让重病的哥舒翰守关,并强令他出战,最终在灵宝惨败,20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。短短时间内,唐朝三大名将相继陨落,直接导致两京陷落。
在睢阳,张巡率部坚守十个月,硬生生挡住叛军南下江淮的通道,几乎为唐朝续命。但中央政府始终见死不救,甚至有人因此升官,令将士们心寒。
唐军本有机会逆转战局。郭子仪、李光弼等名将奋战河北,颜杲卿、颜真卿也积极反抗,但唐玄宗却调走援军,导致河北的抗敌力量被各个击破。更糟糕的是,唐朝推行宦官监军制度,宦官既不懂军事,又节制大将,造成前线矛盾不断。
香积寺之战后,唐军大破安庆绪,但唐肃宗忙于迎接太上皇回京,错过了彻底剿灭叛军的良机。邺城之战中,唐军20万围攻安庆绪,却无统一指挥,还被宦官鱼朝恩监督,结果节度使各自为战,惨败而归。此后,唐朝继续因为宦官弄权和皇帝疑忌,解除郭子仪兵权,使得唐军再度陷入被动。
总的来看,唐军与叛军的实力其实差不多,唐军甚至在后勤和道义上占优。但由于皇帝昏庸、宦官干政、将领互相猜忌,多次错失良机,导致战争拖延八年。
严格来说,安史之乱并不是唐朝彻底打赢的,而是叛军内部分裂,史朝义被手下出卖,最终自杀。唐朝随后封安史旧部为节度使,保留他们的军队,河北藩镇割据局面由此形成,埋下了唐朝后期分裂的根源。
可以说,唐朝和叛军都没有能力彻底消灭对方,最后的结局只能是议和。如果当时双方不妥协,这场战乱可能会远不止八年,而是一直打到两败俱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传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